民革河南省委會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 實現其市場價值與社會價值
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最好形式,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是世界競爭發展的需要。近日,河南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圍繞“構建一流創新生態,建設國家創新高地”進行專題議政。民革河南省委會認為,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全球性難題,在實驗室成果與市場接受的商品之間,橫亙著一條技術落地的鴻溝,只有跨越鴻溝,實現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,科技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其市場價值與社會價值,科技創富效應才能夠水到渠成。
要加強相關方深度捆綁 打造共同體
記者了解到,從往年全國科研成果大數據上看,河南省科研成果數量排名位于十名左右,但在科技成果產業化數量的排名僅居于中位,轉化率明顯不高。
目前,我省僅有40%左右的民營企業擁有研發機構,在高校方面,約有60%的科研成果被壓箱底。
民革河南省委會建議,要在科技成果的實現端開始布局,圍繞產業鏈布置創新鏈,將科研院所、實驗室、企業科研采取聯合辦院制,從項目立項起就進行深度融合。搭建深度捆綁平臺,完善融合機制,使各相關方形成利益共同體、命運共同體,促進創新項目的推動和科技成果的轉化。
培養“技術經理人” 強化商品化思維
“職業技術經理人”是連通科研成果和市場需求的關鍵一環。成果卓著的科學家進入市場后,往往會遇到具體而棘手的難題,有些事情超出他們現有能力。
鑒于職業技術經理人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、項目評估能力、市場資源鏈接能力等,民革河南省委會建議從高校、院所選拔人才,從產研融合、商品化思維、市場運行規則等方面,進行專項培養。同時重視考核評估,確保技術經理人權益。將科學家與職業經理人進行匹配,找到各自發力點,發揮優勢最大化。
健全評估機制 形成轉化生態
據介紹,我國從1985年開始通過各種政策支持科研成果轉化,37年間出臺了400多條與成果轉化直接相關的政策,但缺少對行業的精準認識,并不能解決真實的產業痛點,對于如何實現精準切割,在政策方面也是一個空白。
民革河南省委會建議科研院校根據市場需求,建設適合自身成果發展的資源池,并借助與資金的捆綁,促使項目順利推進。在創新轉化的生態鏈中,從政府端開始,深度參與到整個轉化過程中,借助自身資源將大學、院所、企業、風險資本等融合在一起。以機制為保障、以利益為紐帶,形成共融共惠的成果轉化新業態。
- 01 今日聚焦!京津冀等北方10余省份降雨將至 速看雨水進程圖!南方高溫熱浪到底何時結束
- 02 環球新動態:文明之美看東方|當“海昏侯”遇見“兵馬俑”秦漢文明如何“隔空”對話
- 03 全球快報:江西省國資委回應國企員工炫耀一事:已責成涉事國企了解核實
- 04 微頭條丨日本發現該國首例猴痘確診病例
- 05 【世界新要聞】又一高校招13名韓國博士?最新消息
- 06 全球短訊!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擬于8月竄訪臺灣 外交部嚴詞回應
- 07 今日訊!唐山學院聲明:不存在網傳的“招生遇冷”情況
- 08 【天天新要聞】塞爾維亞貧鈾彈受害者起訴北約 檢測顯示受害者血液鈾含量超標數百倍
- 09 世界視點!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今日開幕
- 010 世界速訊:廣東廣州發布高溫紅色預警